行政诉讼

您的位置: 首页 > 维权必读 > 行政诉讼 > 城市更新项目行政机关环评违法情形下的行政诉讼应对策略...

行政诉讼

城市更新项目行政机关环评违法情形下的行政诉讼应对策略

文章来源:北京京平律师事务所
发布日期:2025-11-11

城市更新项目行政机关环评违法情形下的行政诉讼应对策略
 
城市更新作为盘活存量空间、提升城市品质的关键举措,其推进过程需严守法律红线以平衡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系,而环境影响评价正是防范项目环境风险的重要前置关口。然而实践中,部分行政机关在城市更新项目推进中存在未依法开展环境影响评价的情况,这不仅可能给周边生态环境埋下隐患,更会损害居民、周边企业等相关主体的合法权益。
 
诉前准备:筑牢维权基础
 
明确诉讼核心要素,避免程序失误:一方面要确定适格原被告,原告需是项目周边权益受影响的居民、企业等直接利害关系人;被告则是负有环评审批或监管职责的行政机关,比如城市更新项目环评审批权已下放至各区的,以区生态环境局或区政府为被告。另一方面要锁定诉讼请求,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确认行政机关未依法环评的行为违法、责令行政机关限期开展环评,若已造成环境损害,还可一并提出行政赔偿请求。同时要留意起诉期限,通常需在知道行政机关未依法环评之日起6个月内起诉,若因不可抗力耽误期限,可依法申请顺延。
 
全面固定证据,构建完整证据链:原告需留存城市更新项目开工建设、施工影响周边环境的照片、视频等证据,以此证明项目已实施且可能存在环境风险;通过政府信息公开申请,获取行政机关关于该项目的审批文件、相关会议纪要等,证实行政机关未出具环评批复却准予项目推进;收集自身权益受损的凭证,如周边居民的体检报告、企业因粉尘污染导致的经营损失台账等。此外,若项目涉及公众参与环节,可参照林海等51人诉龙岩市新罗生态环境局案的思路,若存在公众意见造假或未征求意见的情况,该类材料也可作为行政机关未尽审查义务的证据。
 
善用前置救济,摸清行政机关底牌:虽未依法环评的行政诉讼一般不强制复议前置,但可优先申请行政复议。复议过程中,行政机关会提交答辩意见和相关依据,原告可借此了解其核心抗辩理由,为后续诉讼制定针对性策略。例如通过复议得知行政机关以“项目属于简易更新无需环评”为抗辩,原告可提前检索该项目是否符合《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中需环评的情形,准备反驳依据。
 
诉讼实施:精准推进程序
 
选择有利管辖法院:依据《行政诉讼法》,一般第一审行政案件由基层人民法院管辖。若被告是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或案件属于辖区内重大复杂的群体性案件,可向中级人民法院起诉。比如大型旧区改造这类涉及众多居民利益的城市更新项目,选择中级人民法院管辖,能更好地保障案件审理的公正性。
 
规范提交诉讼材料:按要求撰写行政起诉状,清晰列明原被告信息、具体诉讼请求、事实与理由,附上证据清单及相关证据复印件。若一并提出赔偿请求,需明确赔偿数额及计算依据。同时确保诉状副本数量符合法院要求,避免因材料瑕疵被不予立案。
 
庭审攻防:聚焦合法性争议核心
 
紧盯行政机关的举证短板:行政诉讼中,被告需对行政行为的合法性承担举证责任。原告可针对行政机关是否履行环评法定职责展开质疑,若行政机关无法提供环评审批文件、审查记录等关键证据,或逾期提交证据,可主张其行政行为缺乏依据。例如行政机关辩称已完成环评但无法出示合规的环评报告及审批流程记录,法院可据此认定其行为违法。
 
围绕环评法定程序展开辩论:重点指出行政机关违反《环境影响评价法》的具体情形。比如对于需编制环评报告书的城市更新拆旧建新项目,行政机关未组织专家评审、未公示环评信息,或未征求周边公众意见;又如项目环评文件存在内容造假,行政机关却未尽审查义务便准予开工。同时引用类似银川某建材公司案中法院对“未批先建”的认定逻辑,强调环评是项目开工的前置程序,行政机关放任项目开工的行为违法。
 
合理运用协调化解机制:庭审中若行政机关有协调意愿,原告可在明确核心诉求的前提下参与调解。比如要求行政机关暂停项目施工并限期补做环评,对已造成的环境损害制定整改及赔偿方案。调解结果需以书面协议形式固定,若行政机关后续不履行,可凭协议申请法院强制执行,避免“调解后无下文”的情况。
 
后续衔接:保障权益落地
 
及时应对一审裁判:若不服一审判决,需在判决书送达之日起15日内提起上诉;若对不予立案、驳回起诉的裁定不服,可在10日内上诉。上诉时重点补充一审中未充分提交的证据,或针对一审法院的法律适用问题提出异议。
 
申请强制执行与后续追责:若法院判决确认行政机关违法并责令其限期开展环评,而行政机关拒不履行,原告可在判决生效后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若因行政机关未依法环评导致严重环境损害,还可同步向纪检监察部门举报相关责任人,推动行政机关依法履职,避免类似违法情形再次发生。

拓展阅读:   拆迁补偿标准   拆迁安置不合理怎么办?   拆迁法律知识   拆迁律师说法

本网站内容及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或错误请联系我们删除!
点击拨打010-637978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