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拆迁政策

您的位置: 首页 > 地方政策 > 吉林拆迁政策 > 2025年通化城市拆迁政策:城中村改造项目风险与政策关联专业分析...

吉林拆迁政策

2025年通化城市拆迁政策:城中村改造项目风险与政策关联专业分析

文章来源:北京京平律师事务所
发布日期:2025-10-17

通化城市拆迁政策:城中村改造项目风险与政策关联专业分析
 
通化市城中村改造项目作为民生与发展双属性工程,既契合国家推进城市更新的导向,也与地方优化城市功能的需求高度匹配,结合当地拆迁政策可从项目核心内容、政策契合性、潜在风险及优化方向四方面展开分析。
 
一、项目核心内容与拆迁基础逻辑
 
项目以“征拆+安置+配套”为核心,覆盖范围明确且规模较大。征拆方面,涉及4个乡镇12个村,总占地216.54公顷,涵盖2845人、1141户住宅及33家小微企业,腾空土地中居住、商业、工业用地占比超八成,体现“居住优先、产城融合”的规划思路,与当地拆迁政策中“保障居住权益、兼顾产业发展”的基础逻辑一致。安置环节采取“购置+新建”双轨模式,共提供1484套安置房(购置983套、新建501套),总建筑面积超12万平方米,新建项目还配套道路、绿化等设施,符合拆迁政策中“先安置后拆迁、保障生活品质”的要求,能减少征拆后群众的生活过渡问题。
 
二、与当地拆迁政策的契合性体现
 
从政策依据来看,项目严格遵循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新形势下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建设的意见的通知》及《吉林省重大行政决策程序规定》,与当地拆迁政策“依法依规推进、强化风险评估”的原则完全契合,公示环节保障公众“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也是当地拆迁政策中“公开透明、广泛征询意见”要求的具体落地。资金来源上,项目采用“专项借款+财政资金+股东注资+企业自筹”多元化模式,既符合吉林省对城中村改造“多渠道筹措资金、减轻地方财政压力”的政策导向,也与当地拆迁政策中“保障资金到位、避免因资金问题延误安置”的规定相呼应,为项目顺利推进提供资金保障。
 
三、潜在风险与政策应对盲区
 
在征拆补偿标准方面,项目未明确提及针对小微企业的专项补偿方案,而当地拆迁政策虽对住宅补偿有明确规定,但对小微企业的停产损失、搬迁成本等补偿细则可能存在模糊地带,易引发企业主不满,增加社会稳定风险。工期方面,项目建设周期长达4年(2024-2028年),期间可能面临建材价格波动、施工延期等问题,若当地拆迁政策中缺乏“工期延误应对机制”,可能导致部分群众长期无法入住安置房,违背“及时安置”的政策初衷。此外,腾空土地的后续规划虽已明确用地性质,但未提及原居民的优先回迁选择权,若当地拆迁政策未细化“回迁选房规则”,可能引发群众对“安置房源分配公平性”的质疑。
 
四、优化方向与政策完善建议
 
针对潜在风险,需结合当地拆迁政策进一步优化。一是细化小微企业补偿方案,参照当地拆迁政策中“企业补偿需涵盖资产损失、停产损失、搬迁补助”的框架,明确33家小微企业的具体补偿标准,可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核算损失,确保补偿公平合理。二是建立工期保障机制,依据当地拆迁政策“强化项目监管”的要求,设立工期节点考核制度,对延期情况制定补偿预案(如发放额外过渡费),避免群众生活受影响。三是明确回迁选房规则,在当地拆迁政策基础上补充“原居民优先选房、按签约顺序排序”等细则,并通过公示让群众提前知晓,减少分配环节的矛盾。同时,可扩大意见征询范围,除电话、邮箱反馈外,增设线下座谈会,针对老年人、小微企业主等群体开展定向征询,让政策落地更贴合群众需求。

本网站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点击拨打010-63797888